形態(tài)特征 落葉喬木樹干基部膨大,常有屈膝狀吐吸根,在低濕地生長者“膝根”(有助于呼吸)尤為顯 池杉 著。樹皮褐色,縱裂,成長條片脫落;枝向上展,樹冠常較窄,呈尖塔形;當年生小枝綠色,細長,常略向下彎垂。葉多鉆形,略內曲,常在枝上螺旋狀伸展,下部多貼近小枝,基部下延,球果圓球形或長圓狀球形,有短梗,種子不規(guī)則三角形,略扁,紅褐色,邊緣有銳脊。 落葉喬木,高達25米。主干挺直,樹冠尖塔形。樹干基部膨大,枝條向上形成狹窄的樹冠,尖塔形,形狀優(yōu)美;葉鉆形在枝上螺旋伸展;球果圓球形。常有屈膝狀吐吸根,在低濕地生長者“膝根”尤為顯著。樹皮褐色,縱裂,成長條片脫落;枝向上展,樹冠常較窄,呈尖塔形;當年生小枝綠色,細長,常略向下彎垂。葉多鉆形,略內曲,常在枝上螺旋狀伸展,下部多貼近小枝,基部下延。花期3月,雌雄同株,雄球花多數(shù),聚成圓錐花序,集生于下垂的枝梢上,雌球花單生枝頂。球果圓形或長圓狀球形,有短梗,種子不規(guī)則三角形,略扁,紅褐色,邊緣有銳脊,11月成熟,熟時黃褐色。 耐腐蝕。是造船,建筑好材料。
2024-02-20 電議形態(tài)特征 一年生草本。莖直立,高30-70厘米,分枝,綠色或微逞紫色,有細縱棱,一側具乳頭狀突起,葉寬三角形,長2-7厘米,兩面沿葉脈具乳頭狀突起,下部葉具長葉柄,上部葉較小具短柄;托葉鞘偏斜,膜質,黃褐色,長約5毫米;ㄐ蚩偁睿斏蛞干,花排列稀疏;苞片卵形,長2-3毫米,每苞內具2-4花,花梗中部具關節(jié);花被5深裂,白色或淡紅色,花被片橢圓形,長約2毫米;雄蕊8, 比花被短;花柱3,短,柱頭頭狀。瘦果長卵形,長5-6毫米,具3棱及3條縱溝,上部棱角銳利,下部圓鈍有時具波狀齒,黑褐色,無光澤,比宿存花被長;ㄆ6-9月,果期8-10月。
2024-04-02 電議栽培繁育 小檗繁殖主要采用扦插法,也可用分株、播種法。因其植小檗適應性強,長勢強健,管理也很粗放,盆栽通常在春季分盆或移植上盆,如能帶土球移植,則更有利于恢復。 紫葉小檗適應性強,耐寒、耐旱。喜光線充足及涼爽濕潤的環(huán)境,亦耐半陰。宜栽植在排水良好的砂壤土中,對水分要求不嚴.苗期土壤過濕會爛根。盛夏季節(jié)宜放在半陰處養(yǎng)護,其他季節(jié)應讓它多接受光用;澆水應掌握問干間濕的原則,不于不澆。此植物雖較耐旱,但經(jīng)常干旱對其生長不利,高溫干燥時,如能噴水降溫增濕,對其生長發(fā)育大有好處。移栽可在春季2—2月份或秋季10—11月份進行,裸根或帶土坨均可。生長期間,每月應施一次20%的餅肥水等液肥。 小檗較常見的病害是白粉病。此病是靠風雨傳播,其傳播速度極快,且危害大,故一旦發(fā)現(xiàn),應立即進行處置。其方法是用三唑酮稀釋1000倍液,進行葉面噴霧,每周一次,連續(xù)2-3次可基本控制病害。 7盆景養(yǎng)護 1.澆水施肥:紫葉小檗因怕澇,所以澆水必須堅持見干見濕,應比一般花卉略少一點為好。生長期(4~10月)可保持盆土濕潤,落葉后(11~翌年3月)盆土應略干一點為好。生長期內可勤施液肥,這樣可以在短時間內養(yǎng)壯枝、粗枝,但應把握在修剪后能及時萌發(fā)新芽,而又不致“瘋長”為度,否則肥大葉子由紅變青影響觀賞。 2.換盆:換盆一年一次,這樣可以在2~3年將小苗養(yǎng)壯養(yǎng)粗,結合換盆剪去枯根、長根,除去部分舊土,換以疏松肥沃的新土。 3.放置場所:生長期宜放在陽光充足、通風良好的地方,盛夏高溫時(上午10時至下午4時)要移至陰棚下,否則陽光會的傷葉子。冬季江淮地區(qū)可連盆埋入地里,室外越冬。 8整形修剪 可修剪成人工式球形,即在幼苗時行強修剪,以促發(fā)新枝。以后可進行維護樹形的修剪。栽植過密的植株,3~5年應該要重新修剪一次,以此來達到更新復壯的目的。每年入冬至早春前,需要對植株進行適當?shù)男拚,修剪過密枝、病蟲枝、徒長枝和過弱的枝條,并且保持枝條分布均勻成球形。 紫葉小檗因萌蘗性強,耐修剪,常作綠籬栽培,也宜作小型或微型盆景,以直干式或斜干式為主,或制作叢林式。 9扦插技術 1.插床設置 插床采用懸臂式全光自動噴霧裝置,建成直徑13米、高50厘米的圓形插床,周邊用磚與水泥砌成,基部1.5-2米留洞做排水孔,先在床底鋪一層15-20厘米厚的大鵝卵石,上覆一層10厘米厚的小石子,表層鋪20厘米厚純凈河砂作插壤。 2.穗材采集 在生長健壯的母樹上,采集無病蟲害、無機械損傷的當年生半木質化嫩枝做穗材。采穗較好隨采取隨處理隨扦插。 3,穗材剪截與扦插 扦插時間為6月下旬。將紫葉小檗穗材剪成12-15厘米長,帶有健壯頂芽的插穗。為了提高扦插成活率。插穗剪好后,50根一捆,將基部2-3厘米浸人濃度0.01%的吲哚丁酸或ABT生根粉溶液中30-50分鐘。于當天上午10時前和下午4時后扦插。插深2-3厘米,株行距2.5厘米×3厘米。插后輕按,隨插隨淋水,使插穗與插壤密切結合。 4.滅菌防病 扦插前插壤應滅菌,先用清水充分淋洗床面,再用高錳酸鉀溶液噴淋。用量為每平方米2500-3000毫升。扦插完后,噴灑500倍多菌靈藥液,用量每平方米1000毫升。以后每隔10天噴藥1次。噴藥時間在傍晚停止噴霧后進行。 5.水分管理 插后20天是生根關鍵時期,每次噴霧時間以臂桿旋轉2周為宜。間歇時間,晴天上午10時至下午6時每隔2-3分鐘噴1次,上午1O時前和下午6時后每隔10分鐘噴1次。20天后間歇時間不斷增加,50天后間歇50分鐘,陰天減少噴霧次數(shù),夜間不噴。 6。根外施肥和除草、滅蟲 施肥可給插穗補充養(yǎng)分,提高插穗成活。插后20天至9月下旬,每7-10天噴施1次0.2%尿素和0.3%磷酸二氫鉀混合液。每平方米液量0.5公斤。根外施肥在傍晚停止噴霧后進行。還要及時除草防蟲,進行正常的管理。
2024-04-04 電議種植價值 無芒雀麥 無芒雀麥屬豐產(chǎn)刈草型耐旱無性系組合,多年生。具短根莖, 多分布在15cm以上的土層中,二年生根莖侵染半徑為25.3cm,三年生平均可達28.1cm。莖圓形,直立,粗壯光滑,株高(生殖枝)67cm~82~120cm(149cm),有較明顯的葉層標準面為57cm,莖具節(jié),5~7節(jié)。在多點試驗中表現(xiàn)出豐產(chǎn)、穩(wěn)定性好的特性。該無性系組合生態(tài)幅度廣,從海拔600~2500m地帶均能種植和生長,年降水量350~500mm的地區(qū)旱作,生長發(fā)育良好,喜砂壤或壤土,中性或微堿性土壤。宜于降水量多,氣候溫暖的地區(qū)廣為栽植。連續(xù)四年(2000年~2003年)品種比較試驗知,較好年可收3茬草,干草總量為14941.5千克/公頃,超過對照(奇臺無芒雀麥,收兩茬草)78.6%,呈極顯著差異水平,種子產(chǎn)量125.7千克/公頃;第二年收了四茬草,干草總量為23993千克/公頃,超過對照31.32%,呈極顯著差異水平,種子產(chǎn)量1418 千克/公頃,超過對照10.95%;第三年收了三茬草,干草總量為17760.5千克/公頃,超過對照38.22%,與對照為差異顯著水平,種子產(chǎn)量1290.2 kg/hm2;第四年收三茬草,干草總量為16911.8千克/公頃,超過對照33.72%,與對照呈極顯著差異水平,種子產(chǎn)量442.0千克/公頃。 4優(yōu)良品種 無芒雀麥田 在分布區(qū)內, 各地先后培育出許多優(yōu)良品種。美國和加拿大育成的品種較多,在世界各地種植。其品系分為兩大類型:由德國、前蘇聯(lián)引進的品系衍生成北方類型,適宜美國北部和加拿大西部的氣候條件,種子產(chǎn)量較高,易成簇生長,不迅速絮結成草皮,抗寒性強, 主要品種有: 卡爾頓 (Carlton)、帕克蘭(Parkland)、馬丁(Martin)等。由法國和匈牙利引進的品系衍生成南方類型, 適宜美國中部和加拿大東部的氣候條件,抗葉病,干草產(chǎn)量較高,耐寒性較差。主要品種有美國育成的林肯(Lincoln),瑞典培育的帕奧爾(Prior) 是永久性草地的優(yōu)良品種。 中國20世紀70年代從國外引進的品種卡爾頓、馬格納(Magna)、梅帕(Mempa)、林肯等在北方種植表現(xiàn)良好,其中卡爾頓、林肯兩個品種已通過全國牧草品種審定委員會審定登記。吉林的公農(nóng)無芒雀麥、新疆的奇臺無芒雀麥,干草產(chǎn)量較高、種子量大、返青早、再生性能強,都已經(jīng)品種審定委員會登記,并在東北、西北地區(qū)推廣。 5飼用價值 無芒雀麥田 營養(yǎng)價值很高,莖稈光滑,葉片無毛,草質柔軟,適口性好,一年四季為各種家畜所喜食,尤以牛較喜食,是一種放牧和打草兼用的優(yōu)良牧草。即使收割稍遲,質地并不粗老。經(jīng)霜后,葉色變紫,而口味仍佳?汕囡暋⒅瞥汕Р莺颓噘A,被譽為“禾草飼料之王”。 無芒雀麥屬禾本科雀麥屬多年生優(yōu)良牧草,具短根莖,其適應性廣泛,海拔500m~2500m均可栽植,年降水量350mm~500mm的地區(qū)旱作,生長發(fā)育良好。在我國南方種植,夏季不休眠,產(chǎn)草量高,營養(yǎng)價值高,草柔嫩,再生能力強,耐牧性強,適宜于青飼,調制干草和放牧利用,常被用作護坡、草坪及高爾夫球場建植。亦可飛播改良天然草地,是水土保持,改土培肥,治理荒山、荒坡、退耕還草、退牧還草的理想草種。與紫花苜;觳ソ⑷斯げ莸,可提高產(chǎn)草量20%左右和彌補紫花苜蓿調制干草中的落葉性不足。烏蘇一號無芒雀麥以抗旱性為特點,表現(xiàn)為耐旱、抗寒、抗病蟲害能力較強;返青早、再生能力強、綠色期長、生育期82—111天,平均干草產(chǎn)量達18191.6公斤/公頃(以每公斤0.4元計算,產(chǎn)值為7268.64元/hm2,合484.57元/畝),干草粗蛋含量達18.35—19.44%,干草率27.69%,干葉率59.22%。種子產(chǎn)量為50—80kg/畝,按平均50kg/畝計算,每公斤批發(fā)價按20元計算,僅牧草種子產(chǎn)值達1000元/畝,推廣種植5000畝,生產(chǎn)種子可達200噸,產(chǎn)值達400萬元。另外,秸稈產(chǎn)出2000噸,產(chǎn)值達80萬元。經(jīng)濟效益、社會效益非常可觀
2024-04-11 電議形態(tài)特征 黃山松 喬木,高達30米,胸徑80厘米;樹皮深灰褐色,裂成不規(guī)則鱗狀厚塊片或薄片;枝平展,老樹樹冠平頂;一年生枝淡黃褐色或暗紅褐色,無毛,不被白粉;冬芽深褐色,卵圓形或長卵圓形,頂端尖,微有樹脂,芽鱗先端尖,邊緣薄有細缺裂。 針葉2針一束,稍硬直,長5-13厘米,多為7-10厘米,邊緣有細鋸齒,兩面有氣孔線;橫切面半圓形,單層皮下層細胞,稀出現(xiàn)1-3個細胞寬的第二層,樹脂道3-7 (-9)個,中生,葉鞘初呈淡褐色或褐色,后呈暗褐色或暗灰褐色,宿存。雄球花圓柱形,淡紅褐色,長1-1.5厘米,聚生于新枝下部成短穗狀。 球果卵圓形,長3-5厘米,徑3-4厘米,幾無梗,向下彎垂,成熟前綠色,熟時褐色或暗褐色,后漸變呈暗灰褐色,常宿存樹上6-7年;中部種 黃山松 鱗近矩圓形,長約2厘米,寬1-1.2厘米,近鱗盾下部稍窄,基部楔形,鱗盾稍肥厚隆起,近扁菱形,橫脊顯著,鱗臍具短刺;種子倒卵狀橢圓形,具不規(guī)則的紅褐色斑紋,長4-6毫米,連翅長1.4-1.8厘米;子葉6-7枚,長2.8-4.5厘米,下面無氣孔線;初生葉條形,長2-4厘米,兩面中脈隆起,邊緣有尖鋸齒。 花期4-5月,球果第二年10月成熟。
2024-04-11 電議繁殖培育 一般原種用播種法繁殖,而園藝變種常用嫁接法繁殖。秋天果熟后采 美麗的青楓 收,晾曬去翅后即可秋播,也可以藏至翌年春播。條播行距15~20cm,覆土厚約1cm。畝播種量4~5kg。幼苗怕曬,需適當遮蔭。當年苗高30~50cm。移栽要在落葉休眠期進行,小苗可露根移,但大苗要帶土球移。嫁接可用切接、靠接及芽接等法,砧木一般常用3~4年生之雞爪槭實生苗。切接在春天3~4月砧木芽膨大時進行,砧木較好在離地面80~120cm處截斷進行高接,這樣當年能抽梢長達50cm以上。靠接雖較麻煩,但易保證成活。芽接根據(jù)南京經(jīng)驗,時間以5、6月間或9月中、下旬為宜。5、6月間正是砧木生長旺盛期,接口易于愈合,春天發(fā)的短枝上的芽正適合芽接;而夏季萌發(fā)的長枝上的芽正適合在9月中、下旬接于小砧木上。秋季芽接應適當提高嫁接部位,多留莖葉,能提高成活率。雞爪槭定植后,春夏間宜施2~3次速效肥,夏季保持土壤適當濕潤,入秋后土壤以偏干為宜。[1]
2024-04-23 電議葉常年紫紅色,著名觀葉樹種,孤植群植皆宜,能襯托背景。紫葉李枝干為紫灰色,嫩芽淡紅褐色,葉子光滑無毛,花蕊短于花瓣,花瓣為單瓣。小小的花,粉中透白,在紫色的葉子襯托下,煞是好看。尤其是紫色發(fā)亮的葉子,在綠葉叢中,像一株株永不敗的花朵,在青山綠水中形成一道靚麗的風景線。
2024-05-04 電議形態(tài)特征 鵝掌楸 落葉喬木,[1]樹高達40米,胸徑1米以上。葉互生,長6一22厘米,寬5—19厘米,每邊常有2裂片,背面粉白色;葉柄長4—8厘米,葉形如馬褂──葉片的頂部平截,猶如馬褂的下擺;葉片的兩側平滑或略微彎曲,好像馬褂的兩腰;葉片的兩側端向外突出,仿佛是馬褂伸出的兩只袖子。故鵝掌楸又叫馬褂木;▎紊,花被片9枚,外輪3片萼狀,綠色,內二輪花瓣狀黃綠色,基部有黃色條紋,形似郁金香。因此,它的英文名稱是“Chinese Tulip Tree”,譯成中文就是“中國的郁金香樹”。雄蕊多數(shù),雌蕊多數(shù)。聚合果紡錘形,長6-8厘米,直徑1.5-2厘米。小堅果有翅,連翅長2.5-3.5厘米。馬褂木 Liriodendron chinense Sarg 又名稱鵝掌楸,大喬木,高達標40米,胸徑1米以上。小枝灰色或灰褐色,葉片馬褂狀,長4-18厘米,寬5-19厘米,先端截形,中部每邊有一寬裂片,上面亮綠色,下面淡綠色,老 鵝掌楸[2] 時密生白粉狀的乳頭狀突起;葉柄長5-10厘米;ㄖ睆5-6厘米;花被片外面綠色,內面黃色,花瓣長3-4厘米;雄蕊和心皮多數(shù),覆瓦狀排列;花絲長5毫米。聚合果長7-9厘米,由多數(shù)具翅的小堅果組成;ㄆ5-6月,果期9月。主產(chǎn)華東、華中;山東青島、河南鄭州等地有栽培。喜溫涼濕潤氣候,速生,通常用種子繁殖。花大美麗,葉形奇特,為園林綠化優(yōu)良樹木;樹皮入藥,祛水濕風寒;木材淡紅褐色,紋理直,干燥少開裂,比重0.58克,可供作家具、建筑用材。
2024-05-06 電議形態(tài)特征 紫丁香(49張) 紫丁香[1-2]屬灌木或小喬木,高可達5米;樹皮灰褐色或灰色。小枝、花序軸、花梗、苞片、花萼、幼葉兩面以及葉柄均無毛而密被腺毛。小枝較粗,疏生皮孔。葉片革質或厚紙質,卵圓形至腎形,寬常大于長,長2-14厘米,寬2-15厘米,先端短凸尖至長漸尖或銳尖,基部心形、截形至近圓形,或寬楔形,上面深綠色,下面淡綠色;萌枝上葉片常呈長卵形,先端漸尖,基部截形至寬楔形;葉柄長1-3厘米。圓錐花序直立,由側芽抽生,近球形或長圓形,長4-16(-20)厘米,寬3-7 (-10)厘米;花梗長0.5-3毫米;花萼長約3毫米,萼齒漸尖、銳尖或鈍;花冠紫色,長1.1-2厘米,花冠管圓柱形,長0.8-1.7厘米,裂片呈直角開展,卵圓形、橢圓形至倒卵圓形,長3-6毫米,寬3-5毫米,先端內彎略呈兜狀或不內彎;花藥黃色,位于距花冠管喉部0-4毫米處。果倒卵狀橢圓形、卵形至長橢圓形,長1-1.5(-2)厘米,寬4-8毫米,先端長漸尖,光滑;ㄆ4-5月,果期6-10月。[3]
2024-05-17 電議造林技術 造林地選擇: 泡桐根系呼吸強度高,穿透力差,土壤結構緊密、地下水位過高的地方透氣性差,均不適合根系生長。因此,營造短周期原料林,較好選擇土層厚度1米以上、地下水位3米以下、土壤氮、磷含量分別在0.01%和0.05%以上的土地。以“四旁”植樹較佳。小于30度的和山腳、山谷,只要土壤深厚、肥沃、地下水位不過高,都可選作造林地。 造林整地: 造林前細致整地,可以有效地改善土壤理化性質,增強土壤的保水、保肥能力和土壤透氣性能。整地方法主要采用穴狀整地。挖穴的大小應視立地條件而定。一般土層深厚,土質疏松、肥沃的,穴徑為0.8~1.0米,穴深0.5~0.8米;若土層較薄、土質較緊、土壤瘠薄,則穴寬可為1~1.5米,穴深0.8~1米。挖穴時間較好在秋末冬初。挖穴時,應把表土、中層土和底層土分別堆放。穴挖成后,先回填表土和部分中層土。回土時應視土壤肥力情況,將基肥與土拌均同時填入穴中;室愿斓膸、堆肥、垃圾肥或復合肥為主,每穴施25公斤。也可用餅肥2.5公斤或鈣鎂磷2公斤;赝粮叨纫噪x穴面30~50厘米為宜,填土后,用腳將土踩實。若是1米×1米×1米以上的大穴,回土后在造林前一周左右較好灌一次水,以使穴底土沉實,避免造林后由于穴內虛土遇降雨下沉,造成苗木倒伏或傾斜。水肥條件較好的緩坡地,可實行水平帶整地,帶寬因立地條件不同而異,一般為10~20米,坡度較大時,帶寬可小些,坡度較小時,帶寬應大些。整地的深度為30~50厘米。水平帶間距因造林行距設計而定。整地時也應與施基肥相結合。造林方法:泡桐造林應選用一年生二級以上的壯苗,于春季造林。栽植深度以苗木根頸與地表相平為宜。特殊情況下,如干旱或沙壤土,栽植可深一些,根頸處可低于地表15厘米;潮濕或黏壤土,則淺些,根頸處可高于地表5~10厘米,但淺栽時要將栽植穴培成一個土堆,以防苗木倒伏。在栽植過程中,要由一人將苗木向上扶直,保持適宜的栽植高度,另一人把細土填入苗木根系中,待根系中填滿虛土后,用腳輕輕把虛土踩實,然后再向根系周圍和上面填土。有條件的地方,栽植后較好灌一次透水,使苗木根系與土壤結合更緊密。灌水后,隨即培一層薄土,防止土壤板結和干裂
2024-06-04 電議