胡胡

主營:苗木

掃一掃,進入手機商鋪

供應產(chǎn)品分類
企業(yè)新聞
  • 紅葉石楠的大田扦插和管理發(fā)布時間:2009-05-23

      一、事前做好計劃,認真選擇圃地。紅葉石楠扦插一般在每年4-5月和9-10月當枝條半木質化時進行。扦插前要根據(jù)需要繁殖的數(shù)量和苗圃地面積的大小,提前做好計劃,認真選擇圃地,備好苗床。   1、圃地選擇:要選擇土層深厚肥沃,靠近水源,排水良好的土壤作為圃地。不在種過蔬菜、瓜果和前茬育過苗木的土地上扦插小苗。   2、圃地整理:土壤要經(jīng)過深翻、曬垈、耙細。每畝使用腐熟廄肥3000-4000公斤作基肥,分撒均勻,隨耕隨翻。并在苗床土壤中拌入20-30%的陳礱糠灰,增加土壤透水、透氣性,千萬不要用新鮮的礱糠灰,防止扦后燒苗。   3、病蟲防治。扦前每畝使用15公斤硫酸亞鐵溶于水后噴灑在圃地上,同時每畝用4-5公斤敵百蟲粉劑與80-100公斤細土拌和均勻后撒在田中,一起耕翻,防治病害和地下害蟲。   4、構筑苗床。扦插苗床一般做成80厘米左右寬,20厘米高,床面不能過寬,中間應略高,防止今后苗床中間積水和便于操作。   二、認真選取插穗,及時進行扦插。采集的枝條要保持新鮮,經(jīng)常噴水。剪取插穗時應在避風遮陰的室內或蔭棚下操作,避免直射的太陽。剪取插穗和扦插較好選擇在陰天和早上10點以前及下午4點后進行。   1、插穗選擇:應選擇枝條粗壯,頂芽飽滿,半木質化程度較高的枝條作插穗,瘦弱的枝條不宜剪取為插穗。插穗長短為5-8厘米左右,保留頂端一芽一葉,剪去下部其他葉片。   2、插穗剪。杭羧〔逅霑r較好采用專用剪子(德之助,日本產(chǎn),又名樂果剪,花木市場上有售),比一般的平口剪子剪的傷口小,插穗剪口韌皮部向內,木質部向中心微凹,插穗容易產(chǎn)生愈傷組織和生根,成活率高。在剪取插穗時邊上置一容器,盛放90%的醫(yī)用酒精,時時對剪子進行消毒,防止病菌交叉感染。   3、插穗處理。剪好的插穗下端要浸泡在促進傷口愈合和生根的溶液中,使用的生根劑可選用四川國光生產(chǎn)的根太陽和奈乙酸等其他生根劑。使用的濃度和時間要嚴格按使用說明書上的說明配制和應用,尤其是快浸法(濃度在500-1000ppm),蘸根的時間不能超過3-5秒鐘,超過時間,反而會抑制生根。   4、隨剪隨插。插穗剪取和處理后,應及時扦插,隨剪隨插,成活率高。扦插密度以葉片互不交叉重疊,株行距控制在5-6厘米左右為宜,扦插深度4-6厘米左右,地面上要露出頂端的葉片和芽,插穗和土壤要緊密接觸,不留空隙。   三、定時噴霧保濕。加強插后管理。紅葉石楠扦插后,保持苗床的溫濕度,加強插后的管理是關鍵。從扦插到生根時間長達一個月左右,管理工作量大,稍有不慎或有閃失,就會造成成活率不高,甚至全部死亡。   1、插后澆水。扦插后,要立即在苗床上澆足一次水,保持苗床的水分和使插穗和土壤緊密結合,有利于插穗傷口的愈合和生根。   2、搭架拱棚。扦插后可用毛竹條等資材搭架拱棚。上面覆蓋塑料薄膜,保持棚內的溫度和濕度。   3、及時降溫。紅葉石楠扦插后一般在15-20天左右傷口愈合,產(chǎn)生愈傷組織。20-30天后開始長出新根,較適宜的溫度應控制在25℃- 28℃。春末夏初扦插后,氣溫逐漸升高,這段時間內要經(jīng)常檢查棚內溫度。溫度高時,可在薄膜上噴水降溫;再高時應架設蔭棚,使用70%的遮陽網(wǎng),離開拱棚 40-50厘米進行降溫;掀開拱棚兩端,適當通風。每天早晚兩頭用噴霧器的噴頭伸進棚內進行噴水噴霧,保持棚內和葉面的濕度。棚內溫度過高,會引起燒苗死亡。   4、防治病害。由于土壤消毒不徹底和扦插后棚內濕度、溫度適宜,紅葉石楠插穗容易感染真菌的危害,穗條和葉、芽發(fā)黑枯死。扦插后可先打一次 800-1000倍的多菌靈或滅菌丹、百菌清等殺菌劑,再蓋上塑料薄膜,以后每隔7天左右打一次藥水,殺菌劑品種交替使用,防治病害的發(fā)生。生根以前注意千萬不要施肥。   4-5月份扦插的紅葉石楠生根成活,安全度過夏季以后,可以逐步進行煉苗,移栽小苗,培育商品苗。9-10月份扦插的紅葉石楠,愈傷組織生成后,不再生出新根,要在第二年春天才會生根。在冬季要覆蓋雙層薄膜或蓋草席,保持棚內溫度,安全越冬。(凡蘭)  一、事前做好計劃,認真選擇圃地。紅葉石楠扦插一般在每年4-5月和9-10月當枝條半木質化時進行。扦插前要根據(jù)需要繁殖的數(shù)量和苗圃地面積的大小,提前做好計劃,認真選擇圃地,備好苗床! 1、圃地選擇:要選擇土層深厚肥沃,靠近水源,排水良好的土壤作為圃地。不在種過蔬菜、瓜果和前茬育過苗木的土地上扦插小苗! 2、圃地整理:土壤要經(jīng)過深翻、曬垈、耙細。每畝使用腐熟廄肥3000-4000公斤作基肥,分撒均勻,隨耕隨翻。并在苗床土壤中拌入20-30%的陳礱糠灰,增加土壤透水、透氣性,千萬不要用新鮮的礱糠灰,防止扦后燒苗。  3、病蟲防治。扦前每畝使用15公斤硫酸亞鐵溶于水后噴灑在圃地上,同時每畝用4-5公斤敵百蟲粉劑與80-100公斤細土拌和均勻后撒在田中,一起耕翻,防治病害和地下害蟲! 4、構筑苗床。扦插苗床一般做成80厘米左右寬,20厘米高,床面不能過寬,中間應略高,防止今后苗床中間積水和便于操作! 《⒄J真選取插穗,及時進行扦插。采集的枝條要保持新鮮,經(jīng)常噴水。剪取插穗時應在避風遮陰的室內或蔭棚下操作,避免直射的太陽。剪取插穗和扦插較好選擇在陰天和早上10點以前及下午4點后進行! 1、插穗選擇:應選擇枝條粗壯,頂芽飽滿,半木質化程度較高的枝條作插穗,瘦弱的枝條不宜剪取為插穗。插穗長短為5-8厘米左右,保留頂端一芽一葉,剪去下部其他葉片! 2、插穗剪。杭羧〔逅霑r較好采用專用剪子(德之助,日本產(chǎn),又名樂果剪,花木市場上有售),比一般的平口剪子剪的傷口小,插穗剪口韌皮部向內,木質部向中心微凹,插穗容易產(chǎn)生愈傷組織和生根,成活率高。在剪取插穗時邊上置一容器,盛放90%的醫(yī)用酒精,時時對剪子進行消毒,防止病菌交叉感染! 3、插穗處理。剪好的插穗下端要浸泡在促進傷口愈合和生根的溶液中,使用的生根劑可選用四川國光生產(chǎn)的根太陽和奈乙酸等其他生根劑。使用的濃度和時間要嚴格按使用說明書上的說明配制和應用,尤其是快浸法(濃度在500-1000ppm),蘸根的時間不能超過3-5秒鐘,超過時間,反而會抑制生根! 4、隨剪隨插。插穗剪取和處理后,應及時扦插,隨剪隨插,成活率高。扦插密度以葉片互不交叉重疊,株行距控制在5-6厘米左右為宜,扦插深度4-6厘米左右,地面上要露出頂端的葉片和芽,插穗和土壤要緊密接觸,不留空隙。  三、定時噴霧保濕。加強插后管理。紅葉石楠扦插后,保持苗床的溫濕度,加強插后的管理是關鍵。從扦插到生根時間長達一個月左右,管理工作量大,稍有不慎或有閃失,就會造成成活率不高,甚至全部死亡! 1、插后澆水。扦插后,要立即在苗床上澆足一次水,保持苗床的水分和使插穗和土壤緊密結合,有利于插穗傷口的愈合和生根! 2、搭架拱棚。扦插后可用毛竹條等資材搭架拱棚。上面覆蓋塑料薄膜,保持棚內的溫度和濕度。  3、及時降溫。紅葉石楠扦插后一般在15-20天左右傷口愈合,產(chǎn)生愈傷組織。20-30天后開始長出新根,較適宜的溫度應控制在25℃- 28℃。春末夏初扦插后,氣溫逐漸升高,這段時間內要經(jīng)常檢查棚內溫度。溫度高時,可在薄膜上噴水降溫;再高時應架設蔭棚,使用70%的遮陽網(wǎng),離開拱棚 40-50厘米進行降溫;掀開拱棚兩端,適當通風。每天早晚兩頭用噴霧器的噴頭伸進棚內進行噴水噴霧,保持棚內和葉面的濕度。棚內溫度過高,會引起燒苗死亡。  4、防治病害。由于土壤消毒不徹底和扦插后棚內濕度、溫度適宜,紅葉石楠插穗容易感染真菌的危害,穗條和葉、芽發(fā)黑枯死。扦插后可先打一次 800-1000倍的多菌靈或滅菌丹、百菌清等殺菌劑,再蓋上塑料薄膜,以后每隔7天左右打一次藥水,殺菌劑品種交替使用,防治病害的發(fā)生。生根以前注意千萬不要施肥! 4-5月份扦插的紅葉石楠生根成活,安全度過夏季以后,可以逐步進行煉苗,移栽小苗,培育商品苗。9-10月份扦插的紅葉石楠,愈傷組織生成后,不再生出新根,要在第二年春天才會生根。在冬季要覆蓋雙層薄膜或蓋草席,保持棚內溫度,安全越冬。 [詳情]

  • 優(yōu)良園林綠化觀賞樹種——青榨槭 (圖)發(fā)布時間:2009-08-22

    青榨槭屬槭樹科槭屬落葉喬木,高8一12米,為園林綠化優(yōu)美觀賞樹種。青榨槭樹皮綠色,并有墨綠色條紋,一年生枝條皮銀白色。青榨槭因樹皮顏色綠色似青蛙皮而得名。單葉對生,葉廣卵形或卵形,長10一16厘米,寬7一14厘米,上部三淺裂,有時五裂,基部心形,邊緣有鈍尖二重鋸齒,上面暗綠色,平滑無毛,葉柄長3一8厘米、總狀花序頂生、下垂,有小花10一20朵,花瓣帶綠色。小堅果卵圓形,花期三月,果期9月。材質優(yōu)良,生長較快。繁殖用種子、根蘗或1一2年生根段埋根育苗。耐寒,能抵抗-30一-35℃的低溫。耐瘠薄,對土壤要求不嚴,適宜中性土。主、側根發(fā)達,萌芽性強。生長快,栽植當年生長高度可達2米,第二年高3一4米。青榨槭葉片深綠闊大,葉多繁茂。青榨械的樹皮為竹綠或蛙綠色,顏色獨具一格,似竹而勝于竹,具有極佳的觀賞效果。1一2年生枝條銀白色,成齡樹樹皮似青蛙皮綠色,并縱向配有墨綠色條紋。青榨槭樹干端自,樹形自然開張,樹態(tài)蒼勁挺拔,枝繁葉茂、優(yōu)美的樹形、綠色的樹皮、銀白色枝條與繁茂的葉片,巧妙而完美的組合,具有很高的綠化和觀賞價值,是城市園林、風景區(qū)等各種園林綠地的優(yōu)美綠化樹種。青榨槭用于園林綠化可培育主干型或叢株型。多株墩狀綠化效果極佳。 (記者 佚名) [詳情]

  • 茯苓栽培技術發(fā)布時間:2010-08-11

    茯苓適應能力強,野生茯苓分布較廣,從海拔50米到2800米均可生長,但以海拔600-900米,分布較多。多生長在干燥、向陽、坡度10-35度、有松林分布的微酸性砂壤土層中,一般埋土深度為50-80厘米。茯苓為兼性寄生真菌,其菌絲既能靠侵害活的樹根,又能吸取死樹的營養(yǎng)而生存。喜歡寄生于松樹的根部,依靠其菌絲在樹根和樹干中蔓延生長,分解、吸收松木養(yǎng)分和水分作為營養(yǎng)來源。茯苓為好氣性真菌,只有在通氣良好的情況下,才能很好生長。茯苓菌絲生長溫度為18-35℃,以25-30℃生長較快且健壯,35℃以上菌絲容易老化,10℃以下生長十分緩慢,0℃以下處于休眠狀態(tài)。子實體則在24-26℃時發(fā)育較迅速,并能產(chǎn)生大量孢子,當空氣相對濕度為70%-85%時,孢子大量散發(fā)。20℃以下,子實體生長受限制,孢子不能散發(fā)。對水分的要求是,以寄主(樹根或木段)的含水量50%-60%、土壤含水量以25%-30%時為較好。茯苓栽培方式較多,用木段、樹根及松針(松葉加上短枝條)均可。目前生產(chǎn)區(qū),主要是利用茯苓菌絲為引子,接種到松木上,菌絲在松木中生長一段時期后,便結成菌核。1.選苓場和備料(1)選苓場宜選海拔600-900米的山坡,坡高15-30度,要求背風向陽、土質偏沙、中性及微酸性、排水良好的地塊。清除草根、樹根、石塊等雜物,然后順坡挖窖,窖深60一80厘米,長和寬據(jù)木段多少及長短而定,一般長90厘米,窖間距為20-30厘米。苓場四周開好排水溝。(2)備料于頭年秋冬,砍伐馬尾松,砍后剃枝并依松木大小將樹皮相間縱削3-10條,俗稱“剝皮留筋”。削面寬3厘米,深入木質部0.5厘米,使松木易于干燥并流出松脂。削好的松木就地架起,使其充分干燥,當松木斷口停止排脂、敲著有清脆響聲時,再鋸成65-80厘米長的木段,置通風透光處備用。約至6月份把木段排入窖內,每窖排三到數(shù)段,粗細搭配,分層放置,準備接種。2菌種準備菌種也叫引子,分菌絲引、肉引和木引三種,F(xiàn)多用菌絲引。(1)菌絲引是經(jīng)人工純培養(yǎng)的茯苓菌絲,菌絲母種用組織分離法分得。但較好用茯苓孢子制種,方法是應用8-9千克的鮮菌核置盛水容器上,離水約2厘米,室溫24-26℃,空氣濕度85%以上,光線明亮,僅1天后菌核近水面就出現(xiàn)白色蜂窩狀子實體。20天后子實體可大量彈射孢子。此時即可無菌操作。切取干實體1厘米2,用S形鐵絲鉤吊掛在PDA培養(yǎng)基上,28℃培養(yǎng)。24小時后,孢子萌發(fā)為白菌絲,經(jīng)純化培養(yǎng)即得母種。母種可用PDA培養(yǎng)基斜面擴大為原種。將原種再接到栽培種培養(yǎng)基上,25-28℃條件下培養(yǎng)1個月后,菌絲充滿培養(yǎng)基各部,即得供接木段用的栽培種。栽培種培養(yǎng)基的重量組成為:松木屑76∶麩夫22∶石膏粉1∶蔗糖1,水適量,使含水量在65%左右。拌勻后裝人廣口瓶和聚丙烯塑料袋中,常規(guī)滅菌后接入原種。(2)肉引為新鮮茯苓的切片。選用新挖的個體,中等大小,每個250-1000克,漿汁足的茯苓為好。(3)水引指肉引接種的木料,即帶有菌絲的木段,5月上旬,選取質地泡松、直徑9-10厘米的干松樹,剝皮留筋后鋸成50厘米長的木段。接種用新挖的鮮苓,一般10千克木段的窖用鮮苓0.5-0.7千克。用頭引法接種,即把苓種片貼在木段上端靠皮處,覆土3厘米,至8月上旬就可挖出。選黃白色,筋皮下有明顯菌絲,具茯苓香氣者作木引種。3.接種和管理(1)菌絲引接種選晴天,將窖內中、細木段的上端削尖,然后將栽培種瓶或袋倒插在尖端。接種后及時覆土3厘米。也可把栽培種從瓶中或袋中倒出,集中接在木段上端鋸口處,加蓋1層木片及樹葉,覆土。(2)肉引接種據(jù)木段粗細采取上二下三或上一下二分層放置。接種時用干凈刀剖開冬種,將苓肉面緊貼木段,苓皮朝外,邊接邊剖。接種量另據(jù)地區(qū)、氣候等條件而定,一般50千克木段用250-l000千克種苓。(3)木引接種將選作種用的木段挖出鋸成2節(jié),一般窖用水引l-2節(jié)。接種時把木引和木段頭對頭接攏即可。接種季節(jié)隨地區(qū)而異,氣溫高的地區(qū)4月上旬進行,氣溫低則可于5月上旬一6月接種。接菌后3-5天菌絲萌發(fā)生長,蔓延開要10天。此期要特別防治白蟻為害。接種后3-4個月可結苓,結苓時不要撬動木段,以防折斷菌絲。結苓期茯苓生長快,地面常出現(xiàn)裂縫,應及時補上填縫并除去雜草。4.蟲害及其防治黑翅大白蟻:蛀食松木段,使之不長茯苓而嚴重減產(chǎn)。防治方法:選冬場時避開蟻源;清除腐爛樹根;冬地周圍挖1道深50厘米、寬40厘米的封閉環(huán)形防蟻溝,溝內撒石灰粉或以臭椿樹理于窖旁;引進白蟻天敵—蝕蟻菌;在苓場四周設誘蟻坑,埋入松木或蔗渣,誘白蟻人坑,每月查1次,見蟻就殺死。(四)采收與加工當茯苓外呈黃褐色時即可采挖,如色黃白則未成熟,如發(fā)黑則已過熟。選晴天采挖,刷去泥沙,堆在室內分層排好,底層及面上各加一層稻草,使之發(fā)汗,每隔3天翻動1次。等水氣干了,苓皮起皺時可削去外皮,即為茯苓皮。里邊切成厚薄均勻的塊片,粉紅色為赤茯苓,白色為茯苓片,中心有木心者即為茯神。也可不切片,水分干后再晾曬干即為個茯苓。中國農(nóng)業(yè)網(wǎng)編輯 (記者 佚名) [詳情]

1/1 記錄數(shù):3  首頁 上一頁 1 下一頁 末頁

咨詢熱線:0571-87153887 郵箱:kf@nongmiao.com 在線咨詢:農(nóng)苗網(wǎng)客服 點擊即時交流

Copyright ©2012-2025 農(nóng)苗網(wǎng)版權所有

浙ICP備09082400號