烏桕主要分布在海拔100-600m的農業(yè)耕作區(qū),其經營方式和油桐相同;在集中產區(qū)以桕糧混作和間作為主,純林經營極少,也有與油桐一起形成桐、桕、糧混作或間作的。分散產區(qū)以“四旁”零星種植為主。據巫山縣調查,全縣有烏桕樹135萬株,其中,種于耕地上實行桕、糧 間作的有104.6萬株,占總株數(shù)的77.5%;四旁零星種植的有30.4萬株,占22.5%。 我國有關烏桕栽培利用的記載,較早見于1400多年前賈思勰著的《齊民要術》。四川種主產地縣志,在 藥物識別圖片 18世紀末始有敘述。19世紀中頁,省內栽培已較普遍。到20世紀30年代開始由渝、萬等地遠銷國外。但因交通閉塞,產品銷售困難,到1949年,全省僅有桕樹2000萬株,年產桕籽約1萬t。1950年后經恢復和發(fā)展,至1956年全省全省年產桕籽2.2萬t,創(chuàng)歷史較高水平。此后產量有所下降,80年代又恢復到年產2.1萬t水平。
2019-03-13 電議烏桕為速生經濟林木,幼期年平均高、徑生長可達0.8cm和1cm以上,30年左右高、徑生長漸趨緩慢而冠輻迅速增大。實生苗7-8年、嫁接苗烏桕3-5年開始結實,湖北烏桕20-50年為盛果期,壽命可長達100年以上。巫山縣官渡鄉(xiāng)有一株100余年生的銅錘桕,樹高18m,胸徑70cm,冠幅12-12.5m,1979-1981年,年年產籽都在50-65kg左右。 烏桕由頭一年春梢上抽生的當年生春梢分化花芽并開花結實。烏桕春梢既是當年的結果枝又是來年的結果母枝,其質量和數(shù)量與產量的關系極為密切。如采收時留梢過長,則翌年抽生的春梢多而纖細;烏桕反之如留梢過短,烏桕則翌年抽生的春梢量少且易抽發(fā)夏梢;兩者話題都不高。一般以在采收短摘結果母枝,控制留芽量在5-7個為宜。京山烏桕剔枝采收造成歇年,捋籽采收會形成明顯的大小處,都于增產不利。 荊門烏桕有雞爪桕和葡萄桕2大品種群,在四川半自然實生桕林中,兩者混生,以雞爪桕為主,約占總株數(shù)的64-96%。這2個品種群,者為雌雄同株異熟、雌先熟型,單一品種的純林,授粉不良,產量極低,但兩者的雌、雄花期卻交互相遇,且授粉畜高。在造林時,特別是在以嫁接苗營造的林分中,尤應注意2品種的適當搭配。
2024-03-10 電議