霸王棕又名俾斯麥櫚,棕櫚科霸王棕屬常綠高大喬木。原產馬達加斯加,近年引入我國后,在華南地區(qū)栽培表現(xiàn)良好,深受歡迎! ≈参锔叽,可達30米或更高,莖干光滑,結實,灰綠色。葉片巨大,長有3米左右,扇形,多裂,藍灰色。雌雄異株,穗狀花序;雌花序較短粗;雄花序較長,上有分枝。種子較大,近球形,黑褐色。常見栽培的還有綠葉型變種。 喜陽光充足、溫暖氣候與排水良好的生長環(huán)境。耐旱、耐寒。種子繁殖。霸王棕成株適應性較強,喜肥沃土壤,耐瘠薄,對土壤要求不嚴。但成株移栽應盡量保持完整土球,且土球要較一般棕櫚植物長且大,避免移植時發(fā)生“移植癡呆癥”! “酝踝馗叽髩延^,生長迅速,十分引人注目,在任何一個可容留它的位置的庭園中均有極高的觀賞價值。霸王棕在內陸熱帶亞熱帶地區(qū)生長較好,喜高溫高濕的熱帶氣候。 而綠葉型變種則更適宜在沿;驓夂蜉^冷的地區(qū)種植。生長特性:景觀用途:樹形挺拔,葉片巨大,形成廣闊的樹冠,為珍貴而著名的觀賞類棕櫚。播種繁殖 選種 播種前首先要對種子進行挑選,種子選得好不好,直接關系到播種能否成功。 1 、較好是選用當年采收的種子。種子保存的時間越長,其發(fā)芽率越低。 2 、選用籽粒飽滿、沒有殘缺或畸形的種子。 3 、選用沒有病蟲害的種子。 消毒 消毒包含兩個概念,一個是指對種子進行消毒,另一個是指對播種用基質進行消毒。 家庭對種子消毒常用 60 ℃ 左右的熱水浸種一刻鐘。 對播種用的基質進行消毒,較好的方法就是把它放到鍋里炒熱,什么病蟲都能燙死。 催芽 用溫熱水(溫度和洗臉水差不多)把種子浸泡 12 ~ 24 個小時,直到種子吸水并膨脹起來。對于很常見的容易發(fā)芽的種子,這項工作可以不做。 播種 把種子放到基質中進行點播。播后覆蓋基質,覆蓋厚度為種粒的 2 ~ 3 倍。播后可用噴霧器、細孔花灑把播種基質質淋濕,以后當盆土略干時再淋水,仍要注意澆水的力度不能太大,以免把種子沖起來; 播種后的管理 在春季或冬季播種后,遇到寒潮低溫時,可以用塑料薄膜把花盆包起來,以利保溫保濕; 幼苗出土后,要及時把薄膜揭開,并在每天上午的 9 : 30 之前,或者在下午的 3 : 30 之后讓幼苗接受太陽的光照,否則幼苗會生長得非常柔弱; 大多數(shù)的種子出齊后,需要適當?shù)亻g苗:把有病的、生長不健康的幼苗拔掉,使留下的幼苗相互之間有一定的空間; 當大部分的幼苗長出了 3 片或 3 片以上的葉子后就可以移栽。 上盆或移栽 小苗裝盆時,先在盆底放入2~3公分厚的粗;|作為濾水層,其上撒上一層充分腐熟的有機肥料作為基肥,厚度約為 1 ~ 2 公分,再蓋上一薄層基質,厚約 1 ~ 2 公分,然后放入植株,以把肥料與根系分開,避免燒根。 上盆用的基質 可以選用下面的一種: 菜園土:爐渣 =3 : 1 ;或者園土:中粗河沙:鋸末(茹渣) =4 : 1 : 2 ;或者水稻土、塘泥、腐葉土中的一種。 上完盆后澆一次透水,并放在遮蔭環(huán)境養(yǎng)護一周。 小苗移栽時,先挖好種植穴,在種植穴底部撒上一層有機肥料作為底肥(基肥),厚度約為 4 ~ 6 公分,再覆上一層土并放入苗木,以把肥料與根系分開,避免燒根。 放入苗木后,回填土壤,把根系覆蓋住,并用腳把土壤踩實,澆一次透水。 濕度管理 喜歡濕潤的氣候環(huán)境,要求生長環(huán)境的空氣相對溫度在 70 ~ 80% ,空氣相對濕度過低,會使葉尖干枯。 溫度管理 由于它原產于熱帶地區(qū),喜歡高溫環(huán)境,對冬季的溫度的要求很嚴,當?shù)陀?10 ℃時生長緩慢,開始進入半休眠或休眠狀態(tài);當 低于 5 ℃時 就不能安全越冬;在夏季,當溫度高達 35 ℃ 以上時也能忍受,但生長會暫時受到阻礙 。較適宜的生長溫度為 18~30℃。 光照管理 對光線要求不嚴,喜歡陽光充足,也耐半蔭,但光照充足時生長得更好。 肥水管理 對于盆栽的植株,除了在上盆時添加有機肥料外,在平時的養(yǎng)護過程中,還要進行適當?shù)胤仕芾怼?春、夏、秋三季 這三個季節(jié)是它的生長旺季,肥水管理按照“花寶”——清水——“花寶”——清水順序循環(huán),間隔周期大約為 1 ~ 4 天,晴天或高溫期間隔周期短些,陰雨天或低溫期間隔周期長些或者不澆。 冬季 在冬季休眠期,主要是做好控肥控水工作,肥水管理按照“花寶”——清水——清水——“花寶”——清水——清水順序循環(huán),間隔周期大約為 3 ~ 7 天,晴天或高溫期間隔周期短些,陰雨天或低溫期間隔周期長些或者不澆。 對于地栽的植株,春夏兩季根據(jù)干旱情況,施用 2 ~ 4 次肥水:先在根頸部以外 30 ~ 100 公分開一圈小溝(植株越大,則離根頸部越遠),溝寬、深都為 20 公分。溝內撒進 25 ~ 50 斤有機肥,或者 1 ~ 5 兩顆粒復合肥(化肥),然后澆上透水。 入冬以后開春以前,照上述方法再施肥一次,但不用澆水。 修剪 冬季修剪 在冬季植株進入休眠或半休眠期,要把瘦弱、病蟲、枯死、過密等枝條剪掉。 轉盆 只要養(yǎng)護得法,它就會生長很快,當生長到一定的大小時,就要考慮給它換個大一點的盆,以讓它繼續(xù)旺盛生長。 換盆用的培養(yǎng)土及組分比例可以選用下面的一種: 菜園土:爐渣 =3 : 1 ;或者園土:中粗河沙:鋸末(茹渣) =4 : 1 : 2 ;或者水稻土、塘泥、腐葉土中的一種。 脫盆 把要換盆的花放在地上,先用巴掌輕拍盆的四周,使根系受到震動而與盆壁分離,把花盆倒過來放在左手上,左手的食指與中指輕輕夾住植株,手腕與指尖頂住盆沿,右手拍打盆底,再用母指從底孔把根土向下頂,讓植物脫出來。脫出來后,用雙掌輕輕拍打盆土,讓多余的土壤脫落。 花盆準備 選一適當大小的花盆,盆的底孔用兩片瓦片或薄薄的泡沫片蓋住,既要保證盆土不被水沖出去,又要能讓多余的水能及時流出。瓦片或泡沫上再放上一層陶;蚴谴蛩榈募t磚頭,作為濾水層,厚約2~3公分。排水層上再放有肥機肥,厚約 1~3公分,肥料上再一薄層基質,厚約2公分,以把根系與肥料隔開,較后把植物放進去,填充營養(yǎng)土,離盆口約剩2~3公分即可。 (記者 佚名) [詳情]
我們在甘薯的栽培過程中,都遇到過甘薯形成一些畸形塊根的現(xiàn)象。有的長得“不順溜”,有的大頭小尾,形成牛蒡根,有的出現(xiàn)裂縫,還有的塊根發(fā)硬,里面象長了“紅血絲”等等。這些現(xiàn)象的發(fā)生嚴重影響了甘薯的商品價值! 』偷氖韷K是如何形成的?要了解這一點不妨先從甘薯塊根的形成說起。從薯秧或種薯苗上長出的幼根都叫纖維根,薯塊就是這些纖維根皮下的形成層細胞加速分裂、生長、膨大形成的。然而,不同的纖維根生長發(fā)育的條件不一樣,所形成的根也不一樣。有的膨大形成塊根,有的沒有膨大變粗,仍然是些纖維根,介于二者之間的,就形成了牛蒡根(柴根)。纖維根是否能形成塊根受很多因素的影響,在日照充足、土壤通氣性好、肥水條件適宜的條件下,可使纖維根的形成層活動力增強,抑制其木質化作用,有利于根的加粗而形成塊根;相反,土壤濕度大、通氣不良或氮肥過多,則有利于纖維根形成;在薯塊形成的過程中,如果遇到土壤干硬、通氣不良等不利情況,就會使塊根的膨大受阻,從而形成牛蒡根。所以,要避免這種畸型生長,就要在土壤選擇、施肥、灌溉等方面采用科學合理的方法! ∫、甘薯雖然對土壤要求并不嚴格,但較好還是選擇表土疏松、排水良好、富含有機質、土層深厚的沙質壤土和壤土。沙質過多的土壤要增施有機肥和摻粘土改良土壤。土質粘重的地塊,雖然保水力強,但不利于塊根的形成與膨大。 二、要根據(jù)甘薯的需肥特性合理的施肥,甘薯的一生中鉀肥需要量較大,氮肥次之,磷肥較少。氮肥的需求水多集中在封壟前,在結薯期切忌過施氮肥,此時如果土壤中速效氮含量過高,幼根中柱細胞老化形成纖維根,難以膨大為塊根。所以在施肥時一定要注意前期重氮,后期重鉀。 三、要加強水分管理。有一些畸型薯,是由土壤干濕不當所致,有的甘薯塊根在膨大過程中出現(xiàn)裂縫,往往是干旱后澆水或下雨造成的。所以,生產中保持適宜的水分,在分枝結薯階段保持田間較大持水量的70%~80%,其余時期保持田間較大持水量的60%~70%,才能避免裂薯及“紅血絲”的出現(xiàn),獲得更多“順溜”的薯塊。 (記者 不詳) [詳情]